畢莊村的完美“蝶變”是濟南市按照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思路進行規劃、打造的一個縮影。
規劃先行!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還記得住鄉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堅持規劃先行。
走在畢莊村,沒走幾步總能看到擁有小綠化帶、健身器材的小休閑廣場。據村民介紹,這些地方原來都是村里閑置的廢棄宅基地,“很多都是原來的土房子,時間久了倒塌得僅剩墻根了,荒涼不說,也很難看。”一村民說,現在發生了大變化,“整個村都變漂亮了,住著感覺可比城里舒坦。”
?據了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畢莊村對于倒塌的房屋或廢棄宅基地“變廢為寶”,通過在原址上建設微景觀,還在村內形成了五六處集綠化、健身設施、休閑涼亭等于一體的小公園。
?“通過保持村莊特色作為村莊規劃的靈魂,在打造畢莊村美麗鄉村建設中,根據村莊原有的特色,我們始終堅持生活、生態統籌考慮、一體規劃,在注重保護好山村莊的風貌和特點的同時,也實現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還記得住鄉愁’的目標。”市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說。
硬件提升!
抓重點、補短板,還要強弱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在建設美麗鄉村之前,只有東西一條像樣路的畢莊村,別說是發展旅游,就算在村里的路上騎電動車都很困難,”一村民說,下雨的時候,有的地方騎自行車都得下車推著走。如今,經過近幾年的建設,走進現在的畢莊村,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的門口,房屋墻體被粉刷成青瓦白墻,宛若步入北方小江南。
?基礎設施配置的標準化和公共服務功能的標準化是衡量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根本。“農村搞小城鎮,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市委農辦相關負責人分析,美麗鄉村建設必須結合各村實際,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像畢莊村,前期必須把資金等資源整合起來,把道路、通訊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好,才能為后期的發展打基礎。”
?據了解,近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制定出臺了農村改路、改水、改電、改房、改暖、改校、改廁等重點工作措施,特別是著力抓好改廁、村莊亮化、村內街巷硬化、污水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等方面,重點提升了農村硬件質量建設。同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動全市“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重要內容,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產業、鄉村扶貧解困、傳統文化建設與保護相結合,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融合發展!
環境美了,錢包也“鼓”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路寬了,車多了,來玩的人就多了,農民的收入也就變著法的多了起來。”現在的畢莊村已經不是曾經的那個無人問津的小山莊了,作為平陰縣特色鮮明的“玫苑飄香”觀光旅游線的一處必經“景點”,他與周圍的胡莊村、胡山口村等9個村攜手“華麗轉身”,演變成了今天這條既富有宗教文化特色,又兼備優美自然風光的特色旅游線路。
?產業發展是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基礎和支撐。“在南部山區,像畢莊村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村莊不在少數,如果我們把這些示范村所創建項目與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結合起來,把示范村創建項目融入到鄉村旅游,在保護好環境的基礎上,也讓我們的村民錢包鼓起來。”
?濟南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注重對傳統特色民居、空閑房屋、廢棄宅院的統籌規劃利用,以此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打造特色秀美村莊。
?截至2017年底,全市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達到52%(有1973個村綜合評價打分在800分以上);創建省、市級示范村179個,已經形成了“齊魯8號風情線”、“荷香小鎮、水鄉白云”為代表的一批美麗鄉村示范線路。